10万亿元PPP市场期待更多“附加值”

2015年12月07日 9:30 4021次浏览 来源:   分类: 建设工程   作者:

  恰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显现,原来作为地方财政支撑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,自2014年以来,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,推动和引导PPP(即公私合作模式,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。在该模式下,鼓励私营企业、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,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。)的发展,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。据财政部最新统计,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已正式公布的PPP示范及试点项目,累计投资额度高达3.4万亿元。
  “为谋求稳增长,PPP现在的确很热,但不少地方政府都把PPP看成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、实现融资的新手段,甚至把融资看成是推行PPP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,这显然曲解了PPP的本质。PPP不单纯为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,更为进一步充分借助市场化力量,为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适合其特点的产业资源,助力城市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。”11月28日,在金诚集团苏州城市化发展中心开业仪式上,金诚集团董事局主席韦杰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针对需求庞大的PPP市场,未来需要强化它的“附加值”。
  热潮涌动的PPP
  通常情况下,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0万亿元的公共建设或服务需求。业内专家据此保守估计,其中至少有10%比例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用PPP模式。这就意味着,未来10年,我国PPP市场将超过10万亿元。
  “作为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新机制,PPP客观上确实为公共服务的供给,尤其是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基础设施的供给,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手段,因此才深受被地方债务拖累的各级地方政府的青睐。”韦杰说。
  本报记者注意到,今年10月份以来,多个省份接连举办了PPP项目推介会,掀起了新一轮PPP“热潮”。10月19日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PPP项目签约和推介大会。其中,115个项目签约,涉及投资1916亿元,集中推介项目330个,涉及投资2129亿元。紧接着,国家发改委、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PPP项目推介会,江苏、安徽等7省进行了项目推介,共287个项目,总投资约9400亿元,涉及市政、公路、轨道交通、机场、水利、能源等多个领域。
  与此同时,不少地方政府也正积极采取鼓励性政策大力推广PPP。以山东省为例,今年以来,该省已陆续出台多项措施全力推行PPP,并由省财政直接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,集中用于PPP项目规划、评审等补助,还对PPP项目实行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式引导,同时设立1200亿元的PPP发展基金支持相关项目落地。
  PPP不只是融资
  被一系列利好政策激活的PPP,不光被地方政府看好,也正成为金融资本展开角逐的重点领域。目前,不少券商软件已开通PPP概念股板块,成为不少资金炒作的热点板块。
  11月26日午间,“兴源环境”的一则公告让公司股价瞬间涨停。该公司公告称,据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的发布《九江市柘林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PPP项目社会资本采购预中标公示》,公司为上述项目预中标单位,该项目总投资约13.2亿元。截至目前,公司今年已签订80多亿元的PPP合同,业务呈现快速增长。此前一天,“棕榈园林”公布广州增城产业转移的14亿元PPP项目,公司股价也连续收获三个涨停。
  “PPP项目普遍面临资本金融资难问题,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扩充资本金,有望成为PPP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。”北京艾力森中研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洪文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类似上述上市公司通过PPP获得大型订单,显示出PPP正成为盘活存量、扩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。
  但在韦杰看来,融资只是PPP其中的一个目的,既不是唯一目的,也不是最主要目的。“PPP更多是为转变政府职能、激发市场活力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是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个重大变革,即借助社会资本的参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之中。”
  鉴于此,金诚集团目前已转型“全生态城市化运营商”,一方面通过采用“金诚集团+地方政府+产业合作伙伴”模式,承担轨道交通、产业园区、保障房、棚户区改造、环境治理、道路施工等城市基础项目的投资和建设;另一方面则利用金诚集团本身的产业平台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,为相关城市和区域引入核心产业资源,从而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  “单纯通过PPP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虽然可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,但还远远不够,只有将产业注入其中,才能增加PPP项目的附加值,打造投融结合、投建结合、投产结合的产业链。”韦杰表示。

责任编辑:罗娜
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请登录中国有色网:www.no-pilot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
中国有色网声明: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
凡注明文章来源为“中国有色金属报”或 “中国有色网”的文章,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。
如需转载,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( 邮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电话:010-63971479)联系,签署授权协议,取得转载授权;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“XXX(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)”的文章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若据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读者自负,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。